《太阳照常升起》的后现代主义美学

点击数:423 | 发布时间:2025-06-16 | 来源:www.okyizu.com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5)08-0139-02

    1、反常的叙事

    《太阳照常升起》除去在情节上降低必要的线索外,还在叙事上大做文章以导致“间离成效”,从而在艺术上达到让人耳目一新的震惊用途,引起观众对影片的考虑和对熟识生活的重新审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美学魔力。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叙事视角是外聚焦型,特征是影片的叙述者<人物,只能观察主人公的外表及行动,而无法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个人的私语化色彩较重,带来一种间离的效果。而且片中人物行动的动机和立场都被隐去,我们只能看到外化的动作,比如疯妈突然上树了,突然开始砸东西,突然烧儿子的手,梁老师突然死了……这都造成了强烈的“间离效果”,使观众在情节断裂处产生好奇和陌生感,以及对生活的思考。

    《太阳照常升起》彻底打破叙事时间轴并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被总结为“圆形结构”。整个影片分别讲述了“疯”、“恋”、“枪”、“梦”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这四个故事并没激烈的矛盾冲突,拼接逻辑也并不强,意识流的情节增加了观众理解的困难程度,但也成功导致了“间离成效”,迫使观众反复咀嚼,用心考虑。影片的真实故事时间是“梦”、“疯”、“恋”、“枪”,叙事时间顺序是“疯”、“恋”、“枪”、“梦”,而“疯”和“枪”又有故事逻辑上的连续性。《太阳照常升起》完全打乱事件顺序随便组合,这种非线性叙事结构倡导“叙事结构不应该成为电影的枷锁,而应该为其提供一次机会,使得形式和内容更好地结合在一块。在这种电影中,情节被弱化。电影的形式结构在整部影片的构成意义上体现出对电影主题的建构价值。板块结构电影中使每一个板块连接在一块的不是叙事更不是情节,而是整部电影的立意和作品主题。”①

    前三个故事组合在一块有着肯定的内在统一性,一同揭示同一个主题。每一个人的问题得到解决后都走向了死亡。疯妈忽然清醒了却去世了;梁老师沉冤昭雪了却上吊自杀了;小队长终于了解什么是天鹅绒却被枪毙了。正如姜文在答记者问时说:“自杀是什么原因只有自杀的人自己了解。”看上去无效的回答,实则一言中的,死亡只不过一个表面的结果,内心的解脱才是大家所追求的。最后一个故事明明是所有的开始,姜文却偏偏把它放到了最后。疯妈怀着孩子和唐妻骑着骆驼并排名走在戈壁滩上、漫天飞雪中。唐妻和老唐甜蜜地举办结婚典礼,梁老师开心地在结婚典礼上和女子们打闹。所有人物有了联系,之前情节的疑问也得到知道答。但哪个能料想,若干年后,唐妻和那个腹中孩子有了不伦的关系,唐老师枪杀了孩子,梁老师由于袭臀而被误会。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人物昭示了生命的偶然。作为影片结尾,年轻时的疯妈抱着婴儿站在火车顶上冲着远方地平线下的太阳,坚定、有力地一遍遍重复这句话:“阿廖沙,不要怕,他一笑天就亮了。”结束即开始,生和死常相伴,所有充满光明,太阳天天都是新的。

    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在跳跃的结构、拼凑的故事下合理地形成了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同时,姜文借助独特的叙事,在看上去松散的时空结构下建构了新的电影主题,巧妙地表达了导演私语化的创作意图,从而产生《太阳照常升起》这部极具后现代主义美学特点的电影。

    2、解构的情节

    叶弥的简短小说《天鹅绒》以第三人称“我”讲述了一个以前的故事。那是文革的第二年,有一个乡下女性,由于贫穷穿不上袜子,被别的妇女耻笑,烦恼的她把儿子的学费挪用要为自己买一双袜子,临了的时候,她忽然改变主意,要买一块猪肉回家让全家人大快朵颐一顿,猪肉买回来了,上个卫生间却不翼而飞,于是她疯了。她的儿子李东方当上了小队长,管着二百多号人,包含被“下放”的唐叔叔。最后,李东方和唐妻有染,唐叔叔开枪毙了李东方。小说本身就充满了荒诞色彩和不合常规性。如何会有人由于两斤猪肉而发疯?如何会有人想弄了解“什么是天鹅绒”而不考虑生死?《太阳照常升起》改编于《天鹅绒》,原小说的故事情节虽荒诞不羁,却贴近生活,易于理解。但,姜文对小说文本做了更深刻的解析,在电影剧本中隐藏了更多思想内容。《太阳照常升起》的故事情节只不过载体,其承载的隐喻和象征才是影片真的想传达的内容,又由于这类隐喻和象征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导致“间离成效”,观众“看不明白”这部后现代主义电影。

    《太阳照常升起》里的人物都是怪诞的,并且他们都处于莫名的躁动不安之中。也由于躁动不安,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动作频率加快,从而使影片的步伐也变得急促。在急促的步伐中,影片中又到处充斥着带有暗示象征与疯癫的细节,而如此的细节被隐去了动机,使整个影片给人似是而非的感觉。“无论是天窗外、屋顶上,在一方蓝天下吟哦古文的疯癫妈妈,还是流水间,妈妈空荡的遗装顺流而下犹如鼓乐前行的队列;无论是单位饭店中吉他伴奏的欲念之舞,样板戏追光下”抓流氓”的亢奋人群,还是得清白后却高悬梁上者的洒脱造型;亦是戈壁飞雪中两骑白驼,一对女子:一个新寡,一位新娘;或一方燃烧的飞毯,潇洒有致地掠过夜行列车的上空。”②《太阳照常升起》用了一系列意象隐喻象征,同时,删除一些情节的交代,刻意留白,也使之多了诗意传达,愈发接近于诗。于是,大家对后现代主义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只能作个人解析。疯妈的疯是由于爱情和青春的失落,一个喷嚏就坍塌的小洞穴是记忆的储存,意味着浪漫不堪一击……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把“文革”历史不止是作为背景,而是用散落的影像、物象,不动声色地表达了那个年代的荒诞与狂欢。梁老师的袭臀事件更是“文革”年代情绪的艺术化表现,虽然影片的处置尽可能离得远远的政治,但林大夫湿漉漉的头发、饭店里的欲望之舞都体现了那时大家被压抑的情感,不止是情欲还有表达的欲望;亢奋的“抓流氓”的人群和那时群众的集体无意识狂欢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生活是残酷和真实的,真实到了荒诞。

    每一个人对事物进步都有我们的感受,观众只有拥有了是我们的解析理念与方法,才能真的地参与到影片的再创作中。姜文正是用了后现代主义的方法,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可以深入考虑的机会。解构的情节呈现出文本不可以只不过被解析成单一作者在传达一个明显的讯息,而应该被解析为在某个文化或世界观中各种冲突的体现。一个被解构的文本会显示出很多同时存在的各种看法,而这类看法一般会彼此冲突。尽管后现代主义美学风格给观众导致了观影上的障碍,但这种美学特征引起思维的碰撞,是值得大家鼓励和支持的。

    《太阳照常升起》表现的不是故事的精彩,没乏味的说教,所呈现的只不过当代人的存活状况。其荒诞解构的情节、多重的隐喻、黑色幽默的暴力诗学和反常的叙事导致强烈的“间离成效”,使《太阳照常升起》充满后现代主义美学特点。

    注释:

    ①冯萱.浅析版块式叙事结构电影[J].年轻人作家,2010.11.

    ②姜文等.长天过大云――太阳照常升起[M].湖北:长江文静出版社,2011.18.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事人才网(https://www.xftgo.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事人才网微博

  • 中国人事人才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